【各医院】高电位治疗偏头痛案例
发表时间:2015/08/27浏览量:2691
高电位治疗治疗偏头痛案例
----本文摘自:人民军医出版社《常见病高电位疗法》编著:朱平
高电位治疗产生的高压静电场,使空气产生负离子,负离子可以抑制单氨氧化酶,降低血中5-HT水平,因为缓解疼痛。如烟台市芝罘区幸福医院刘玉等报道用高电位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患者40例,其中治愈18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无不良反应作用。
主要治疗机制是高电位治疗对自主神经系统起到调节作用和对颅内血管舒适缩功能进行调节,而对血管性头痛有好的治疗效果,对高电压、脑循环供血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非血管性偏头痛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静电场产生和臭氧,也可调节絮乱的自主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活动性增高,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
湖南师大第一附属医院张德元等报道用高电位笔循径点穴治疗血管性头痛,并观察治疗前后颅内血流速度共观察150例患者,有效138例,无效12例,有效率达92%。
作者用高电位先静坐高电位治疗垫上10~15min,输出电压9000V,然后用高电位笔循径点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双)、风府、率谷(双)、头维(双)、上星、印堂、太阳(双)、少商(双)、前谷(双)、后溪(双)、三间(双)、合谷(双)、晴明(双)、丝竹空(双)、角孙(双)、大椎、天台、命门等穴,每穴刺点6~10s,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连城治疗后进行TCD动态观察颅内11条动脉血流的变化,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扩血管、降压及各种镇痛药物。
TCD正常参考值:共检查11条动脉,以收缩峰流速为指标,双侧大脑前动脉(ACA)40~65cm/s,双侧大脑中动脉(MCA)50~80cm/s,颈动脉(ICA)35~55cm/s,双侧大脑后A(PCA)30~50cm/s,双侧椎A(VA)及基底A(BA)32~55cm/s。
TCD观察结果:见表6-30。
表6-30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对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n=150)
颅内A分支 | 治疗前(cm/s) | 治疗后(cm/s) | P值 |
RMCA | 88.1±7.8 | 78.4±7.5 | <0.01 |
LMCA | 89.6±7.7 | 75.8±7.6 | <0.01 |
RICA | 67.8±6.5 | 56.5±6.2 | <0.01 |
LICA | 64.7±6.7 | 55.7±6.8 | <0.01 |
RACA | 86.2±6.3 | 64.7±6.3 | <0.01 |
LACA | 88.8±8.1 | 65.5±7.5 | <0.05 |
RPCA | 65.9±7.3 | 51.5±7.7 | <0.05 |
LPCA | 63.4±5.6 | 50.6±6.1 | <0.05 |
RVA | 64.9±6.5 | 56.1±5.8 | <0.05 |
LVA | 65.5±9.8 | 55.6±6.1 | <0.05 |
BA | 64.3±6.3 | 54.9±4.5 | <0.05 |
如表上所示,11条动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研究证明,高电位笔循径点穴治疗血管性头痛可明显改善tcd,使异常的脑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你可能还想了解:百世康高电位治疗仪具有哪些优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屈云等人报道治疗86例慢性偏头痛,其中接受高电位治疗43例,另43例做为空白对照组,疗程20天。对痊愈的受试者停止治疗后随访4周。采用筒式McGill疼痛问卷(MPQ)进行评定,记录治疗前后实验检查结果。统计分析数据集的选择包括处理意向(ITT)及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在疼痛强度(PPI)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6例,对照组1例痊愈。随访4周,治疗组与对扎组均有1例复发。疼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证明高电位治疗仪治疗慢性偏头痛有较好疗效,无不良反应(表6-31)。<>
组别 | n | PRI总分 | VAS | PPI | |
PP | 治疗组 | 41 | 4.00±3.11A | 25.98±16.17A | 1.88±1.17A |
对照组 | 42 | 10.60±5.05 | 39.52±16.46 | 2.69±1.00 | |
ITT | 治疗组 | 43 | 5.91±9.25A | 29.42±22.31B | 2.02±1.32B |
对照组 | 43 | 10.35±5.25 | 38.60±17.35 | 2.63±1.07 |